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内资讯

拼多多、趣头条逆袭:腾讯只是“捞一把算一把”?

文章来源: 2018-09-17 点击次数:

 

  此前,据36Kr的报道,腾讯一位广告业务部门主管透露,腾讯计划几年内将广告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提升至三到四成,而微信会是广告营收的主要阵地。基于小程序和三、四线市场创业热潮已经形成,对于腾讯来说,可以进一步加强微信社区的活跃度,也可以提高微信的总体广告收入。

  不过,在聚焦三线以下城市的创业赛道上,真正跑通的人少之又少。

  英诺天使基金投资总监苏子鸣也曾提到,“很多拿了融资的小程序公司,除了像拼 多多这样变现模式清晰的,其他相对都比较早期,商业模式还没有闭环。很多小程序的产品逻辑是没有问题的,短期内积累了很多用户,但怎么把短期积累的用户留下来?怎么依靠商业逻辑赚钱?我觉得大部分小程序都还没走到这一步,创始人可能也没有思考到这个深度。”

  腾讯作为平台方来投资相关项目,虽然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曾受到行业的之一,至少这一优势确实帮助腾讯快速快找到适合的投资标的。

  “机会主义”背后的隐忧

  在下沉市场迅速蹿升的拼 多多和趣头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自上市以来,拼 多多一直因假货遭受舆论的质疑。

  拼 多多App上,一度聚集了大量国际品牌相关的山寨假冒产品,如模仿vivo的vivi,模仿SAMSUNG的SVMSUNG,模仿索尼的“索尼TV”、“索尼4k”等。还有很多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如变质水果,劣质纸尿裤等。上市之后,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拼 多多陷入了一边道歉赔偿,一边整治假货的狼狈境地。

  最近,拼 多多和网易严选、阿玛尼等品牌达成合作,试图通过高品质和高端品牌牌的产品,提升产品品质。也有投资人分析,拼 多多所使用的拼团模式的瓶颈早已被试验过,大部分顾客看中的是平台的优惠,如果为了项目升级,致使价格优势不再明显,便很快会丧失用户。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趣头条上。其平台上大多为养生、广场舞、娱乐八卦等类型的内容,缺乏头部的内容创作者,部分内容也是未经允许,从其它资讯平台搬运而来。趣头条上密集的信息流广告中也不乏“黑五类”。

  在招股书中,趣头条也承认未来可能会遭遇政策监管趋严、营收结构单一、用户忠诚度下降等问题,其中,趣头条特别说明的是,公司尚未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虽然趣头条称已经陆续清除了上万个低质量的自媒体,也建立起了占员工总数近一半的700人审查团队,作为文化资讯平台,内容质量问题以及相关监管仍是悬在其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同样作为文化资讯平台的快手,此前已经多次因为内容低俗、违规而被监管部门整改和处罚。快手CEO宿华也曾亲自出来公开道歉。

  作为“下沉市场三巨头”的共同投资方,腾讯也很难在这些问题上完全置身事外。拼 多多、趣头条、快手的舆论风波很容易就殃及腾讯,腾讯对他们的投资也很容易沦为俞敏洪评论的“捞一把算一把”的短期行为。

  “默许劣币驱逐良币,很容易被解读为缺乏远见和梦想的机会主义。”一位分析师评论说。

3 / 3首页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