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内资讯

对话傅盛:希望做出有用的机器人 不只是个噱头

文章来源: 2018-08-22 点击次数:

 

  这也回应了外界对猎豹的质疑。作为一家系统工具的提供商,为什么要做音箱,翻译棒和人脸识别?为什么要一口气发布五款机器人产品?为什么不只做一款?

  “这是因为这个行业处在很早期,我们很难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一次大屏的革命,就保证能够跑不同的APP,并且在不同应用当中满足大家的需求。”傅盛表示。

  而化整为零的策略,针对不同的垂直场景提供不同的服务,让产品和用户一起成长。当用户的反馈越来越多的时候,慢慢地就可以抓住用户的真正需求,让它变成一个真有用的产品。

  在他看来,今天机器人行业还很难推出一款类似iPhone的产品,一个产品的形式就可以满足用户对移动电话和智能电话的需求。

  中国在AI应用上的与美国相比 不一定有太大差距

  在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和芯片领域,傅盛认为中国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他坦言,现阶段,中国所有机械臂的减速器生产机床都要从日本进口,不仅难买而且价格非常贵。

  但在AI领域,他却认为中美之间并没有太大差别,“底层的能力他们很强,但这波已经爆发完,除非再次出现一个类似Alpha Go,能在整个算法层面有巨大进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但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机会点。”

  相反现阶段,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构架下,中国在应用层面上的能力已经很强,与美国相比不一定有太大差距。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机会来自于弯道超车。”傅盛以做一个能卖咖啡的机械手臂为例,“很多人说你卖到生产线上去,我说我一旦卖到产线上去,这个手臂的稳定度、精密度各方面就得去PK了,我得满足它各种各样对生产线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辟了新市场,用摄像头去纠正它一些动作,实际它就能做到不错。” 由于机械臂前段安装了摄像头,使它更能“看清”“看懂”周围的环境,经过不断的训练,机械臂抓取特定物品的精度准确率已经达到99.7%。

  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猎豹移动的展台,从研磨、冲泡、打奶沫甚至是拉花,在无人介入的情况下,机械臂将咖啡大师的整套动作复制下来只需要两分多钟。

  傅盛认为,开辟新的品类与开拓新思路是弯道超车的核心。在应用开发的能力和用户体验上,中国是基本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了。傅盛解释,“得益于中国互联网培养了一大批能做应用的人,虽然美国产品也不错,但其在应用上能投入人力的开发是不如中国的。”

  因此,在产业链后端技术上中国比美国会有一些差距,但在应用性上有可能领先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