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100天:市值跌2300亿,数万股民被血洗
文章来源: 2018-10-18 点击次数:
在一片吹捧声中,幸好还有一些专业的媒体发出理性的声音,腾讯财经旗下的《棱镜》发表了深度研究文章《我们用几天白话了小米招股说明书,告诉你它估值为何太高》,彭博旗下的《商业周刊》发表了文章《小米估值比百度、京东还高,靠谱吗?》,科技媒体虎嗅网也发表了《小米对投资者厚道吗?》的文章,都对小米的互联网公司定位与高估值提出质疑。
砺石商业评论也一直是小米高估值的坚定批评者,2018年5月16日,笔者曾撰文《小米没有诚信,怎能卓越》,批评小米:“从创业初期,就擅长利用媒体舆论进行饥饿营销,制造产品热销假象,到上市前夕,小米已经成为一家世人瞩目的明星企业,却再次利用媒体舆论编织了一个‘千亿美金市值互联网公司’的谎言,借此推高上市估值。我们从中没有看到一家卓越企业应有的诚信,而没有诚信的小米,怎能卓越?”
根据小米招股说明书显示,小米2017年营业收入为1146亿元,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53.6亿元。抛开互联网服务部分,其硬件业务营收在1000亿人民币左右,按照雷军给硬件业务设定的最高5%净利率,其硬件净利润在50亿人民币,按照远高于苹果的30倍市盈率计算,小米硬件业务的估值上限在1500亿人民币。
小米智能手机的寿命周期只有1-2年,每年会有新的增量,也会有大量被弃用,按照小米手机每年平均2亿存量用户的规模,平均每个用户在互联网服务领域的单年贡献为50元,小米的互联网服务年营收可达到100亿,按照15%的净利率,30倍的市盈率测算,其互联网服务部分估值在450亿人民币左右。
将小米公司硬件业务部分估值与互联网服务部分估值相加,笔者认为其最高估值也就只有1950亿人民币,折合为300亿美金。
小米公司创建于2010年,短短8年的时间就实现千亿收入,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成就,笔者不否认小米是一家优秀的创业企业,雷军是一位聪明与勤奋的企业家,但小米在上市过程中为了获得更高的估值,指鹿为马,文过饰非,明明是一家硬件企业硬要定位成一家互联网企业,明明不值那么多钱硬要把自己包装成一家千亿美金市值的企业,笔者对其所表现出的浮夸与不负责任,极为不认同。
2、砺石商业评论等媒体对小米互联网定位与估值的质疑也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密切关注。2018年6月14日,中国证监会针对小米提交的CDR招股书披露了《反馈意见》,《反馈意见》长达2.5万字,包括规范性、信息披露等多个层面的84个问题,涉及同业竞争、公司治理、股权激励、关联交易等内容。
其中,《反馈意见》针对小米 “互联网公司”的自我定位提出质疑:“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主要产品、业务实质、收入占比、利润来源等,说明公司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反馈意见》还进一步询问:“公司定位为一家硬件引流、互联网变现的科技创新公司。请发行人结合公司互联网获客方式、除了通过硬件获客,能否通过其他互联网方式获客、以及国内智能手机增长趋势、渗透率等情况,说明未来互联网变现的趋势、业务增长空间、是否具备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
证监会要求小米必须在30日内就上述问题逐项落实并提供书面回复。
中国证监会的反馈意见极为专业,正戳中小米公司的软肋,对此小米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此时正处在香港IPO的关键时刻,与中国证监会过多纠缠可能会影响到港股上市,得不偿失,小米于是弃车保帅,放弃A股CDR上市,力保顺利登陆香港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