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破产?高管最高入狱25年?可能还要赔112亿美元
文章来源: 2020-04-06 点击次数:
中国证券法是否有管辖权
刚刚落地的新《证券法》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证券发行和交易活动,扰乱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市场秩序,损害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处理并追究法律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由于瑞幸咖啡注册地在开曼群岛,是经境外监管机构注册发行证券并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境内监管机构应该采用何种方式参与到瑞幸行为的“界定”上,还有待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早在2006年5月,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就已与中国证监会签署了《合作条款》,确立了中美两国证券监管机构对话机制的三个目标,其中包括,重点关注在对方市场上市的公开发行公司的财务报告问题。
北京朗诚律师事务所主任、证券律师武峰指出:“(瑞幸咖啡能否被境内追责)从法律规定层面来讲,在新证券法语境下的法律适用没有问题,但是在行政监管和司法审判实务的具体落实层面,尚存在一定障碍和困惑,后续需要司法部门、立法部门予以重视。”
目前国内监管部门介入到境外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还尚未有先例,首当其冲的是管辖权问题。
刘安认为:“从证监会此次声明来看,说明它并未认定自己在瑞幸事件上具备实质性管辖权。新修订的证券法列举了域外管辖的两个条件,扰乱境内证券市场秩序或导致境内投资者损失。瑞幸更可能适用后者。”
一些美国金融机构针对中国境内投资者开展了跨境开户直接投资美股的相关业务,但是中国境内投资人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投资者法律保护。
习超指出,如果上述情况属实,中国监管机构应当考虑对此采取适当的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举措。
在知名投行人士王骥跃看来,新证券法相关条款主要是对QDII(这类)合法投资境外股票的进行保护,对于操纵富时50影响境内市场,也可以纳入监管。
这还有一个背景,国内对投资者集体诉讼政策依然偏紧,对美股投资也并不是有很顺畅的渠道,理论上,瑞幸在国内没有直接投资者,事实上是通过存托凭证,维权的主体不明。
背后的契机
瑞幸咖啡事件能否打开中美合作新阶段从而完善中国证券法的域外适用效力?
瑞幸咖啡事件结合新证券法来看,涉及一个比较重要的核心法律问题,即中国证券法的域外适用效力。瑞幸咖啡事件在新证券法体系下是否有可能被追责,这或许也是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我国证券法律体系尤其是证券法域外适用的良好契机。
武峰认为:
“(前述法律条款)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扰乱境内市场秩序,第二是损害了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也就是说如果该证券违法行为扰乱了境内市场秩序或损害了境内投资者合法权益,我国证券法是具有域外适用效力的,这是比较明确的。”
其认为,这一点也恰恰是新证券法的一大亮点,这也符合新证券法第十三章显著提高证券违法违规成本的立法本意和监管宗旨。同时,加强我国法律的域外法适用,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在现有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框架下,我国应完善中国法域外适用法律体系,这一宏观战略要求。
不过,如果符合条件的境内投资人向瑞幸咖啡提起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在实务层面却存在一定挑战。
武峰指出:“如果只有立法的原则性规定,但在司法审判实务当中,没有相关的具体适用的司法解释或审判指导意见,那么这种情况下也会带来一些挑战或者障碍。”
针对瑞幸咖啡涉及的虚假陈述行为,从受损投资者民事维权的角度,中国境内投资人应该向哪个法院起诉?
是否可以根据新证券法第85条规定,将瑞幸咖啡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及其直接责任人员一并起诉要求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如何认定瑞幸咖啡在境外实施虚假陈述行为的实施日、揭露日、基准日?
投资者保护机构是否可以按照新证券法第93条规定先行向受损投资人赔付后再向瑞幸咖啡或其他责任人追偿?
这些都有待将来有更加明确具体的审判指导意见。
武峰表示,从证券市场监管的角度来讲,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是否可以按照新证券法第215条规定将瑞幸咖啡的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证券市场诚信档案?中国证券监管机构是否可以按照新证券法第177条实施跨境监督管理?这些后续可能都会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
南财快评:造假的瑞幸,为上市公司敲响警钟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周览)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消息爆出,股价跳水。这两日,瑞幸门店爆满,许多消费者用手头的优惠券兑咖啡。有一张门店的照片广为流传:柜台上贴了三张彩印的纸,分别写着:“不要问,问了也是正常营业”“小鹿与你同在,luckin与你同在”“国货之光,美利坚收割机,支持民族咖啡品牌”。字里行间,自信满满。
不管割了谁的韭菜,造假就是造假。这些瑞幸门店不但没有直面危机自查自省,反而一些说法以“美利坚收割机”自居,打民族牌,无知中透着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