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滴滴出现重大危急的时候 程维去哪儿了?
文章来源: 2018-08-29 点击次数:
如此多的事件意味着,上周五发生的事件并不仅仅是单一的极端事件,而是滴滴本身的一个系统性问题。无论是滴滴,还是百度,它们拥有的技术和用户数据原本应该更好地去解决这些系统性问题,而不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把责任推卸给某个项目负责人,或者是“在现实场景中,大多数司乘纠纷的投诉,双方都各执一词,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平台判责带来非常大的困难。”
2018年2月初的滴滴年会上,CTO张博宣布了公司的科技战略:AI for Transportation(AI改变交通),表示“滴滴目前已经拥有了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交通大数据,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科技,将会给交通带来巨大的变革。”
在这场演讲中,张博表示司机和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第一用户价值,滴滴在安全投入方面不遗余力,上线了多个安全保障系统,大幅提高了司机和乘客的安全。
他甚至还在现场描绘了一个人工智能解决乘客安全问题的美好案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2月29日。这一天的凌晨三点发生了一件事,厦门一个司机接了一个乘客。这个乘客上车以后掏出一把手枪,我们刚刚上线的安全'三尺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模型发现这笔订单有异常,并且自动给司机和乘客各自下发了一通电话。这个具有震慑作用的电话,最终让乘客放弃了作案,司机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
张博说,这是滴滴去年安全工作的一个缩影。
然而,就在上周五那位20岁女孩遇害的前一天,有另一名女性顺风车乘客投诉了这一车主,表示“该车主多次要求乘客坐到前排,开到偏僻的地方,设法下车后司机还继续跟随了一段时间。”
这个甚至不需要技术就能判断的重大隐患并没有触发滴滴的大数据和AI模型,也没有触动滴滴的人工客服体系,最终没有任何回应和处理结果。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都有踪可寻。大规模的个人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滴滴这样的技术公司实际上有能力对个人做出各种纬度的判断。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选择。
对于滴滴这样的公司来说,一个明显的冲突是效率、规模和安全性的两难。过于严格的安全策略和技术标准会严重影响平台的效率和规模扩张,正如此前滴滴的公开声明中提到的,“目前我们已和和公安机关合作对注册司机进行背景筛查,防止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记录的人进入平台。但我们也希望尊重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就业权),对于不涉及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犯罪(例如侵犯著作权罪)的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给他们成为网约车司机或者顺风车车主的机会?”
这种事情的选择权不应该交给人工智能,也不应该交给产品经理,或者是某个部门主管,而是需要公司的创始人程维和核心的高管层做出选择,而且也应该为选择承担责任。
此前,Uber已经在日本市场开拓了3年多时间,但Uber在日本市场没有获得任何实质进展,仍然无法展开业务。当地监管部门最大的疑问是——如何保证驾驶安全与隐私问题。Uber无法给出答案。
现在,滴滴又一次选择了暂停顺风车业务。这显然是程维做出的选择,但是风头过去之后,他还会选择让这项业务复活么?
没有人知道,因为程维从来没有与公众沟通过,每次他都在黑暗处。
当然,躲在暗处的不只是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