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知识产权保护令将落地:侵权最高罚500万
文章来源: 2018-08-20 点击次数:
侵权产品禁止销售将成“大杀器”
对于埋头研发的企业来说,这显然是个好消息。黄培坤说:“公司研发投入越大,遭遇侵权的损失就越大。我们今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比重有15%,与去年相比又增加了。我们很注重知识产权的申请。目前,专利有100多个,其中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有10个。”
今年公司的销售额预计可达2亿元。对于走到他们这个规模的企业来说,黄培坤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越大,自然是越好。但是对于初创型的小企业而言,就未必了。
“小企业主要有两类:创新型和抄袭型。这对于鼓励创新意义重大。”他说。

2018年1-4月中国专利申请数量统计情况。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另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普罗医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普罗医学”)首席创新官黄汉年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以前感觉只是象征性地罚一点点钱,现在设置了最高罚款500万元后,违法成本要比以前高得多。”
黄汉年介绍,在医疗器械领域,知识产权纠纷挺多的,很多公司多多少少都遇到过。门槛越低的产品,纠纷越明显。如果做高端产品,技术难度就决定了不是想模仿就能模仿的。
不过,对于侵权获得一本万利的企业而言,500万元可能只是小菜一碟。对它们而言,深圳上述条例出台后,真正让它们心生胆怯的另有其事。
根据中国现行的知识产权法,企业一旦被确认侵权,它的侵权产品将被禁止销售。以前,维权诸多不易,被侵权的企业鲜少去追究;然而,深圳上述条例一旦出台,维权之路就不再艰辛,“侵权产品禁止销售”这一条就成了侵权企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黄汉年解释说:“如果A公司对B公司的产品进行了知识产权侵权,那么A公司的侵权产品就不能销售了,这才是对企业最致命的影响,特别是对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因为医疗器械进入市场之前需要从政府部门拿到许可证,这个证不好拿。一般从产品研发到拿到这个证,需要三至五年。对于有些大型医疗器械而言,可能更久,十年都有可能。一旦被禁止销售,损失难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