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42小时:深夜停运一周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来源: 2018-09-18 点击次数:
9月11日深夜0时许,一位滴滴员工疲惫地走出位于北京数字山谷的滴滴大厦,和往常一样他掏出手机准备叫一辆礼橙专车,然而页面出现了异样的橘黄色提示——我们将暂停9月8日至14日深夜的出行服务,“带来不便敬请谅解”。他这时才想起来,高管们在一周前已经下达指令,要暂停这一周23时至次日5时的所有出行服务。
而在距离滴滴大厦35公里之外,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外面仍有密集的人流。等出租车的人排成了几百米,候车区的两拨队伍来回折了5道,场外长龙般的队伍还在等待进入。“(候车区)接近200人吧,等到出租差不多要一个小时。”一位引导员说,“不能打滴滴了,大家排队等出租。”乘客嘟囔着:“我一直都用滴滴啊,怎么不能用了?”
这是滴滴进行深夜整改的第3天,乐清事件——一位浙江乐清的女生被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之后,这家在中国网约车市场占据垄断地位的公司正遭遇成立以来最猛烈的抨击。在进行人事处罚、高层联名道歉和再三重申整改决心之后,滴滴做出了一个令人有些意外的举动:暂停为期一周的夜间出行服务。
每天6小时、连续7天,滴滴在这42小时内不由分说突然抽离。2017年底,滴滴曾公布其日单量已破2500万单,每日停摆6小时,相当于会损失625万单/日(当然夜间单量实际比白天要少),7天合计4375万单。以20元客单价计算,滴滴在42小时内将折损8.7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这是(滴滴)一个暂时的牺牲。”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也是滴滴试图掌握主动权的开始。
在网约车行业市占率超过90%的滴滴,它在深夜突然消失就像气囊一下被抽走了大部分空气,剩余的部分迅速变形。42小时背后,看似静谧的黑夜之下涌动着各方博弈,网约车平台、政府、资本、出租车司机、私家车司机、乘客一齐涌入,这是混乱与规范、退让与进击角力的42小时。
一边是增长需求的迫切,一边是平台治理的高压线;前者来自于股东压力,后者是政府监管机构和公众的忍耐底线。手握5.5亿用户的滴滴出行正处在两者的交汇点,也处在自己命运的转折点。

图/视觉中国
舆论博弈
这起事件或许会成为一个分水岭,迫使政府用更强力度管控网约车,而这对滴滴的规模和垄断性都会造成影响
在T2航站楼,候车人群外,几位身着白衬衫黑裤子的司机驻守在一旁,如果你表现出有意向,他们会压低声音过来说:“去哪儿啊?双井?200。”他们掏出手机展示司机端的停运页面,报出比几小时前高出一倍的价格。
“我又看到了久违的闪着光的黑车。”一位在深夜0时在北京街头等车的乘客感慨说。
这种场景也能在三里屯太古里、后海酒吧街等地方看到。人们站在街边,一些顶着“出租”字样车灯的黑车,前窗摆着“空车”标志,在夜色里缓缓开动。一位滴滴司机凌晨1点还在路边自行揽客,“睡什么觉呀?钱都还没挣着呢。”他说。
此刻距离滴滴乐清事件发生已经过去15天。这家估值56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在过去半个月压低姿态,变得罕见地谨小慎微,却依然没能阻止漫天的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