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业内资讯

滴滴的42小时:深夜停运一周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来源: 2018-09-18 点击次数:

  它先后宣布下线顺风车这个日单量约200万单、去年贡献净利润8亿元人民币的业务(该数据由《财经》记者采方获得,非官方数据),免去两名高管职务,CEO程维和总裁柳青联名道歉,启动全公司的安全大整治,为了博取公众理解,甚至以内部信的方式告诉大家——滴滴成立六年从未盈利,2018年上半年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元人民币。所有人都以为这已是滴滴自我处罚的最高点,没想到在9月4日,滴滴宣布开启一项为期42小时的停运。

  就在停运第一天,舆论发生转折。科技媒体AI财经社《滴滴消失的第一夜》一文为其首日创下110万的超高阅读量。一位AI财经社员工在一个媒体人的饭局上说,内部在后台看到数据飙升,“大家说要感谢滴滴。”

  这篇文章描绘了在没有滴滴的夜晚里,黑车司机们卷土重来。“官方和民警,都低估了平台停运对出行效率的影响。”当晚,无数人在朋友圈转发,文章试图唤起公众对滴滴的怜悯,扭转此前舆论口口声声说要“卸载滴滴”的群情激愤,甚至有人呼唤滴滴回归——“没钱买车也没钱打黑车的人要不滚出城市,要不放弃夜生活。”“人民需要网约车!”有人在朋友圈评论写道。

  但很快,官媒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节目《新闻1+1》中提出质疑,这是不是滴滴有意或者无意在形成一种舆论逼宫?“难怪有一种声音说,这是不是很聪明的一种公关行为?让大家呼吁你赶紧重新回到生活当中来。”白岩松说。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在节目中表示,此次滴滴的深夜整改“难以理解”,“有一定的违规”。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网约车平台公司暂停或者终止运营的应该提前30日向服务所在地出租汽车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说明有关情况,通告提供服务的车辆所有人和驾驶员,并向社会公告。

  滴滴内部对这一举动亦没有做出过任何解释。据悉,监管部门入驻检查差不多要持续一周多,公司担心期间再出现问题,同时参考过往的运营数据,决定先把压力最大的深夜服务停掉。“算是一种表态吧。”但也有员工猜测:“以我对这家公司的了解,这可能是一个试图掌握主动权的策略。”甚至有人认为,滴滴是借垄断地位叫板。

  在中银(南京)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燚律师看来,上述文件虽并未对“暂停运营”的暂停时间进行规制,但涉及公共利益时,“滴滴仅仅是暂停了部分夜间服务,也应界定为一种暂停运营行为。” 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伟江律师认为,滴滴此举“是一个程序上的违规问题。”

  “正常而言,企业停掉自己的业务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没人可以干涉,但是网约车本质上是出租车衍生模式的一种,具备公益属性,所以有责任提前向主管机关报备。”天风证券研究所的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李轩对《财经》记者说。

  当滴滴成为行业龙头的时候,是否有权按照企业意愿暂时自行停止全部服务?比如中石油停止十天晚上服务,微信每天停止一小时服务。很多人不能接受,因为“你是最大的供应者。”

  知名媒体人安替在朋友圈质疑滴滴关于全程录音的整改措施。他表示,如果滴滴继续用全程录音、强行记录数千万人日常对话的方式来解决它自己的问题,那么是不是可以正式向所有的外国公司、政府机构和任何有商业秘密需要保护的中国公司提醒,应当禁止自己员工乘坐滴滴车,以免政府和商业秘密泄露给滴滴?

  滴滴正处在股东和政府的双向夹击中。滴滴是拥有最长股东名单的中国企业,闪耀的资本战队曾经成就滴滴,但现在却成为最大的压力来源。一边是股东对增长、盈利和上市的迫切需求,一边是政府监管机构对平台治理的高压线。

  多位接受《财经》采访的人士认为,这起事件或许会成为一个分水岭,迫使政府用更强力度管控网约车,而这对滴滴的规模和垄断性都会造成影响。

  内部敏感

  “现在十多个政府部门的人还在公司里,谁敢轻举妄动?”一位滴滴员工再三叮嘱记者,现阶段不要再生事端

  多名滴滴员工对《财经》记者表示,现在对于滴滴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敏感时期。他们纷纷表态,目前时机实在太过敏感,不方便多言。甚至有员工因违规私自散播消息被开除。

  在滴滴公司内部,拉起了“保护乘客安全、全面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深刻反思、警钟长鸣”的大红色标语,程维正在接受来自交通运输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发改委、公安部等十余个部门的联合“入驻式检查”,检查组于9月5日进入滴滴,为期不到一周。

  《财经》记者获得了一份网约车平台需要向监管部门提供的材料清单,需提交的材料共计47项,其中很多与安全、数据相关,比如提交安全生产的会议纪要、安全生产事故后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机制及落实情况、安全生产经费投入情况、今年乘客投诉和投诉处理材料,以及城市、驾驶员、车辆、订单等数据。

  一位不愿具名的网约车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在某一日向政府汇报工作的时候,“我听说程维哭了”,当时柳青并未在场。这或许是这名企业家对政府的一种示弱。不过该细节没有得到滴滴方面证实。

  整个公司的员工都变得谨慎起来。一位滴滴员工告诉《财经》记者,其部门原定近期要召开的内部会也紧急取消了。“现在十多个政府部门的人还在公司里,谁敢轻举妄动?”他再三叮嘱记者,现阶段不要再生事端。

  9月5日,滴滴宣布七大安全整改措施,其中包括“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全程录音”等;7日,程维发内部信称,我们要“从文化上把安全第一融入血液”;13日,滴滴宣布全平台司机安全培训计划升级,大陆所有网约车每天出车前需进行安全知识考核。这场以安全为名的暴风席卷了整个滴滴,甚至与网约车没有关联的外卖业务,员工也被要求加强安全管控。

  一位接近滴滴外卖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说,在目前这一敏感时期,滴滴外卖方面亦下达命令,所有上线商家,证照必须齐全(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这位员工说,风口浪尖上,要是再出点什么事,谁也承担不起。

  “大部分中国企业做这么大规模的时候,你没有意识到责任在迅速增加,你面对的社会责任比国外大,但是你没有意识到责任是你自己的。”一位滴滴顺风车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这起事故让其意识到了平台型企业责任是巨大的。

  一位出行行业从业者告诉《财经》记者,滴滴为国人出行确实作了很多贡献。滴滴的推出事实是降低了事故率和各种问题的发生。这是应该理性看待的。就像未来的无人驾驶,成熟的无人驾驶技术肯定是降低事故率的,但一旦出事故,毫无疑问,造车企业就要承担很大责任。

  令人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滴滴内部许多人都对这起事件没有展现出太大吃惊。“一定会出事,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一位滴滴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是迟早的事。”另一位离职员工说。据36氪此前报道,在2017年的一个滴滴内部安全沟通会议上,有安全专家曾披露过一个数字,每100万个滴滴行程中就会有一起伤亡事件。

  一位国内互联网公司高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说,滴滴缺乏完善的运营能力,“凡是短链条,高毛利业务,都会无视运营,会错误地把打广告、做用户增长当作运营”。而一位腾讯相关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滴滴最大的问题是管理滞后于发展速度,是对于自己已经成为大体量平台后,对平台的责任、规则还不够重视的根本性问题。

  在2018年5月空姐遇害案发生后,滴滴顺风车内部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反思,主题是怎么让产品变得安全,结果是要去社交化,于是下线了用户的头像、性别等信息。但没过多久,顺风车业务负责人黄洁莉为了增长悄悄恢复社交信息。“她比我们还清楚有风险,我觉得有些惊讶。”一名员工说。而据一位离职人士称,她有权私自做这个决定。

7 / 7首页 上一页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