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42小时:深夜停运一周到底是怎么回事?
文章来源: 2018-09-18 点击次数:
可以看到的是,这件事在滴滴更高的管理层,亦未引起足够重视。空姐一案后,滴滴相关负责人无一被罚款或处置。直到短时间内第二起恶性事件发生,滴滴才免去黄洁莉和客服副总裁黄金红两名高管的职务。
“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好胜心盖过了初心。在短短几年里,我们靠着激进的业务策略和资本的力量一路狂奔,来证明自己。”程维和柳青发布道歉信说,“很多同事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做正确的事,全公司开始深刻检视甚至质疑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大家陷入了自我审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据《财经》记者了解,滴滴虽然一直没有确定上市时间表,但是很大几率会定在明年,而这起事件,将会为其上市之路增添不确定性。
一位滴滴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表面看滴滴有几个事情没做好:1.用户体验(包括用户安全);2.司机忠诚度和司机管理;3.公众关系;4.员工教育和员工归属感不足。这些造成了滴滴体验和滴滴口碑的恶性循环。但更本质的问题在于:1.滴滴作为大型社会性平台,平台的治理制度是有根本缺陷的;2.团队太重视短期目标,内部对员工和司机的价值观、文化引导没有得到贯彻。
在没有监管机构对滴滴司机进行严密直接管制的情况下,唯一对司机监管的就是滴滴平台。而当滴滴对司机监管放松的时候,便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滴滴出行CTO张博此前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市场背后高度复杂,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门槛,其次它还是一个运营、资本、政府关系、营销、品牌的全方位竞争。
从结果看,滴滴没有处理好各方关系。但到底如何处理。需要更高智慧、更多耐心来经营平台。“滴滴已经是一个大型社会性平台了,它不仅仅属于管理层和股东,它更是属于社会的。经营收益要放到次要位置上。”上述滴滴内部人士说 。
一位滴滴离职员工称,目前滴滴的所有问题反映了企业现状,反映了领导者心境。而企业的问题一定是管理者问题,最后要回归到程维和柳青身上。
对手微动
滴滴今天的垄断地位不只是用户选择的结果,更是企业逐利、资本推动、监管作为不足的结果。滴滴Uber合并后是否涉及反垄断审查,至今没有定论,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任何回应
滴滴司机刘师傅在22时55分接到他这天的最后一单,送完乘客到机场,他就会开33公里的空车回家。他觉得遗憾的是,23时至凌晨1时正是晚上生意最好的时候,公共交通停了后,订单多,补贴也多,“现在只能在家休息”。23时一过,深夜消失的滴滴为市场留下了大片空白,网约车对手们争抢着它让出的份额。

“滴滴在的时候我们没有食吃,基本到这点就都歇了(凌晨2点),”首汽约车的杨师傅说,“但是现在活忙不过来。”他透露,首汽鼓励司机在滴滴8日至15日夜间停运的时段出车,并对出车的师傅进行奖励,“拉一单奖10块,拉十单奖120块,积分还翻倍。”这几日他趁滴滴停运机会,整夜不睡觉拉单。深夜12点,与腾讯有合作的首汽约车一辆辆驶入希格玛大厦,接走下班的员工。据《财经》了解,在滴滴顺风车事件发生后,首汽约车单量有所提升。
杨师傅说,夜里拉活“70%都是滴滴的用户”,如果乘客的等级是LV1,第一次发订单,他就知道他们是第一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