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戴威为什么不能当老大?
文章来源: 2018-10-26 点击次数:
戴威的员工戏谑说,看起来是“王者操作”,没想到又变成了“青铜渣渣”。
“其实格局还是不够高。”在投资人Justin看来,如果ofo和摩拜合并成功,对于共享单车行来讲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员工会有良好的“归宿”,投资人能顺利套现走人,可以结束恶性竞争大量烧钱所导致的无法盈利状况,实现自我造血。“虽然他一直对外宣称他的梦想是让ofo成为和Google一样影响世界的企业,但恰恰是因为自己的不放手而丢掉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机会。”

2017年6月曾经有记者问戴威,“你更在意事情本身能不能成功,而不是谁把它做成功?”他很坚决,“不。我把这件事情做成,比什么都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厂村7号记者的采访中,不管是赞扬戴威勇气可嘉的,还是反感他过于自我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一次次的危机,对于27岁的戴威而言并不是悲剧,更不是终局。
他们继续看好戴威身上的潜力,如果把ofo坚持做成了,“敬他是一个汉子”。即使从ofo上落败,再战江湖,也是难得的创业者。
有人说,戴威走到今天这种困难境地,并不是因为他不识时务,而是初心大于格局,不愿识时务。否则,几年时间磨合下来,还不足以让他变成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商人吗?
目前来看,这种磨合并不顺利。
三年前,戴威和几个同学在北大发起创业项目,争取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喊出的口号是,“一百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了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一次,该轮到你了。”
从那时起,他们所选择的,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去年10月和徐小平在北大的一次对谈中,戴威说,创业时候的那种激情、挑战和压力,对人的刺激是非常强的,同时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不过他也承认,在这条路上走得不那么容易,“其实我们曾经一起哭过很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