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租赁"崩坏 远程视界套住千家公立医院
文章来源: 2018-08-20 点击次数:
然而,所有医院都是在合同签署的当天就开始计算设备租金,即使是在设备没有到位、没有产生收入的情况下。在多个案件的庭审中,远程视界和租赁公司都无法提供设备的唯一序列号、发票,以及进口设备的报关单。
“医院都是做业务,对怎么搞金融不太懂,被蒙骗以后,就一步一步套进去了。”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杜院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远程视界模式即使在租赁行业里都属于创新业务。这种创新中,风险控制环节大大削弱。有了公立医院信用和明星企业的光环,租赁公司的尽职调查流程形同虚设,放款十分轻率。
前述租赁公司人士介绍,租赁公司都是跨地做业务,业务人员在医院可能就待一个多小时,很难真正掌握医院的运营情况。
“都知道远程在玩资本运作,没想到有一天就玩不动了。”该租赁公司人士表示,“我们主要是看远程的资质,他体量很大,觉得跟他玩十个亿肯定没问题,终端又是公立医院。”
远程视界前员工汤哲告诉记者:“我们任务是把租赁公司业务员吃吃喝喝伺候好了,然后送上飞机走,完全没有做调研,只是走过场。如果病床很空,租赁公司会建议把其他病床病人集中起来,方便拍照。实际上远程的项目90%都是不合格的。”
来自多方采访对象都向记者透露,远程视界为了尽可能从租赁公司套取更多资金,会修改医院的财务报表,虚增收入。
按照融资租赁行业的要求,放款额度一般是在医院年收入的20%-35%。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医院都超过这个比例,并且存在多头借款的情形。
对于租赁公司和远程视界之间是否存在私下合作,浙江康安租赁(835319.OC)总经理范卫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租赁公司是真正的损失方,没有动机跟远程勾结套自己的钱。如果设备没到,医院挺冤,但也很无奈。”
范卫强介绍,远程视界模式非常创新,公司2016年底发现公司在替医院垫付租金的情况后,及时停止了与远程视界合作。目前,康安租赁涉及的案件大部分是和医院进行司法调解,有的会根据医院的还款能力将3年租赁期展期至5年。
(记者马晓华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
互联网+医疗租赁沦为财技套资,各方为何深陷其中
周宏达 陈洪杰
还有大大小小诸多医疗设备销售公司打着“互联网+医疗”、“医联体O2O”的旗号,以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名义,实际做的是资本运作。远程视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他们从融资租赁公司套取巨额资金后,将债务扔给基层医院,既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在一些受访的专业人士看来,远程视界模式大行其道与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薄弱有关。但医疗属于稀缺资源,医疗人才难以按照互联网模式快速复制,不切实际的快速扩张注定了远程视界成为一个不可持续的“金融游戏”,将会最终破灭。
县级医院是怎样入套的
远程视界规模做得非常大,和近1000家医院签了租赁采购合同,业务覆盖全国除台港澳、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区。
远程视界声称和基层医院共建科室,由同仁医院、阜外医院等北京大三甲医院出专家做培训,融资租赁公司出钱买设备,远程视界来张罗患者、运营科室,并承担所有费用。医院不用掏一分钱,只要提供场地,五年后就坐拥昂贵的设备和成熟的科室。
从2016年开始,远程视界不按承诺供应设备和专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到去年还停止了垫付租金。医院们获取设备、技术的初衷落空了,还要承担巨额设备采购资金。全国出现了医院大面积被融资租赁公司上门催债的现象。
远程视界不是孤案。新三板挂牌企业中和医疗(839550.OC)也采用了类似的情形。
公司以利用北京专家资源来基层公立医院共建肿瘤、心血管科室的名义,占据医院渠道,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医院卖设备、卖耗材,并从融资租赁公司套取设备采购款。
官网显示,中和医疗合作的医院有37所,全部都是县、地级公立医院。
不过,中和医疗的模式只维持了两年。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滑94%,净亏损885万元。同时,公司卷入多起民间借贷纠纷,并拖欠设备租金,供应商货款,被法院强制执行资产,公司董事长李立也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北京亿邦中和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实控人李立被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