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租赁"崩坏 远程视界套住千家公立医院
文章来源: 2018-08-20 点击次数:
因此,“远程视界们”如果想要真正产生价值,获得可持续的收入,只能依靠当地医院医疗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在医疗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基层公立医院的天然束缚下,靠医院创收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目的是投机还是运营?
“这些公司就是投机,而不是在搞医院运营,”一位医疗租赁上市公司高管陈萍(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记者表示。
她认为,远程视界模式注定不能兑现运营的承诺。因为国内顶级的医疗专家数量有限,日程满满,很难抽出时间去远程视界、蓝海之略合作的边远基层医院。即使专家到位了,短时间内也难以大幅当地医院的技术水平。
“医院为什么愿意高价买你的设备,不就是看中你能帮人运营?但是快速生产一定产量跟不上,因为医疗资源供应有限。”陈萍表示。
同心医联CEO刘伟奇告诉记者,科室建设并不容易,尤其是心脏、肿瘤这样复杂的科室,得一整套成熟团队才能开展,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培育起来,光靠一两个专家去培训是不现实的。
实际上,所谓“专家培训”、“技术支持”、“慈善扶贫”往往不过是远程视界等公司在开展业务时的“话术”。
“阜外医院的专家有去过个别地级医院,但从来没有去过县级医院,”汤哲告诉记者。他表示,业务人员有一套话术来说服医院,一旦签约成功,业务人员能够从设备总额中获得7%的提成。到了后期,远程视界这一比例甚至提高到20%。
与远程视界不同,蓝海之略自己拥有一支516人的全职医生团队,可以长期派驻当地医院带教培训。
不过,彭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的医生团队质量参差不齐,医生整体技术水平有限。
国德医疗(833390.OC)董事长郑新国对第一财经表示,“连锁的东西都需要专科化,最好只做一个方面,而且尽量简单,比如妇科、男科、美容等,只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模块化的才能做大。如果做得太杂,肯定是假的。”
汤哲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远程视界主要是找边远地区的县级医院,而省会城市的大医院,以及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医院,不太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设备。
同心医联CEO刘伟奇认为,这说明了远程视界模式本身就存在商业悖论。
“有技术、经营较好的医院往往患者量较多,不需要与远程视界合作。缺技术、基础薄弱的医院想通过合作提高患者量和医院经济效益,但往往周期较长,而且不同临床科室的差异很大,运营提升不能都一蹴而就。”他表示。
在他看来,当远程视界追求快速发展,运营能力跟不上的时候,这就演变成一个金融游戏,借公立医院信用,给一堆产生不了足够现金流的项目放贷,最终必将崩盘。
根据商业计划书,远程视界还有一项收入是收取代理商的代理费。公司在全国拥有4000多位代理商,帮助公司开拓医院市场。代理商根据省、市、县、院不同级别,向远程视界缴纳的代理费,少则数万元,最多的达400多万元。

远程视界代理商代理费价格标准表(部分)
虽然这也能给远程视界带来数亿元收入,但因为公司却未能履约,被代理商要求退款。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维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代理费是担保的概念,远程视界是应该退还给代理商的。
基层医院做强的现实困难
远程视界模式的存在还有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国医疗体系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长期矛盾。一边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居民头疼脑热都上大医院,重疾病人反而挂不上号;另一边基层医院人才流失、技能下降,患者不信任基层医院。
“正好政策提倡远程医疗,远程视界又办了很多活动,请了很多专家,惠及了老百姓。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很振奋!”宁夏青铜峡市人民医院杜院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签约时好听的话说的很多,最后合同却变味了,全国这么多医院出现类似的问题,发人深省。”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正式提出由大医院帮扶小医院的医联体为抓手,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